AMA品鉴与评分
瓏岱酒庄垂直品鉴
(2017-2022)
对烟台与蓬莱气候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,想在这个雨水不受控制的产区酿造顶级葡萄酒,很难。
那么问题来了,身为DBR拉菲集团在中国投资建立的酒庄,瓏岱能否在这片土地上酿出令世界惊艳的葡萄酒?又是否能成为国际葡萄酒人心中代表中国葡萄酒的那张名片?
带着这些疑问,也带着对自己一年前的承诺,我在今年十月踏上了前往瓏岱的探索之旅。
当天参观完酒庄,时间已接近下午五点。我原以为品鉴要等到第二天才开始,没想到刚踏进品鉴室,就看到一整排已经开瓶醒酒的瓏岱和琥岳向我敞开怀抱。酒庄团队真够大气的,一次性把所有已发布的年份全摆上桌。这种排场,在波尔多我见过,在国内,还是头一回!那还说啥,咱就赶紧开整呗。
01|AMA酒庄秒懂小卡片
先来说说这次垂直品鉴的个人感受吧。大体来说,我觉得有6个要点想和大家分享:
第一,年份之间的差异极大。
受雨水与温度变化的影响,瓏岱在不同年份间的表现差异甚至超过了波尔多。各年份的风格各具特色,有的更奔放,有的更内敛。正因如此,在购买Long Dai或Hu Yue之前,我建议大家先明确自己偏好的风格,否则容易因个别年份而对酒庄形成片面的印象。关于每个年份的具体特征,我都在酒评中做了详细记录,建议大家去网站上仔细查看。
第二,瓏岱的“底色”。
如果要在差异巨大的年份中寻找共性,我认为它们都拥有鲜活多汁的口感、咸鲜而收拢的收尾,以及克制而精准的香气表达。这些特质贯穿始终,也构成了瓏岱的“底色”。
第三,融合度正在成为瓏岱的杀手锏。
在2021年份之前,酒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衔接仍略显生疏;而到了2022年份,整体的节奏开始变得更加协调、顺滑。我甚至可以通过品鉴,感受到酿酒团队在以往年份中不多见的从容感。
第四,干热年份出精品。
以2019年份为例,我与瓏岱酒庄团队的看法略有不同。酒庄认为,干热年份未必能准确诠释瓏岱温柔的风格特点;但在我看来,在这样一个年份波动比较剧烈的产区,干热年份反而能赋予酒体更好的集中度与能量感,也展现出该产区少见的阳刚气质。当然,这样的年份对种植团队来说意味着灌溉的工作压力陡增。
第五,来自马瑟兰的惊喜。
在马瑟兰比例较高的年份,瓏岱总能展现出独特的甜美感,同时酒体的融合度也更加顺畅。这一点在2021年份(马瑟兰占31%)与2022年份(占34%)表现的尤为突出,对我所强调的“酒体周围的包裹感”,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02|拉菲心中的 Grand Vin 是什么?
瓏岱,是拉菲集团历史上第一个由家族亲手建立的酒庄。埃里克·德·罗斯柴尔德男爵(Baron Eric de Rothschild)曾笑着说,酿好酒需要时间与耐心,也许自己这一生都见不到瓏岱最完美的模样,但他的子孙一定会看到。
于是,他们在一片没有任何历史记录的新土地上,耗费整整十年,只为回答一个问题 – 拉菲心中的 Grand Vin,在中国应当是什么样子?
十年的尝试、探索,有成功也有失败,但不断地努力,让他们慢慢开始靠近那个理想的答案。以我对法国人和对波尔多酒庄的了解,他们的野心远不止酿出一款好酒,而是要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 Grand Vin,一款能让世界听见丘山声音的Grand Vin。
03|为什么选择丘山?
参观那天,我忍不住问了酒庄团队一个有点刁钻的问题:“烟台靠海,降雨量又集中在生长季,为何你们当初会选择丘山,而不是其他产区?”
他们的回答“很山东”、很实在。经过了解得知,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初考察过中国所有主要的葡萄酒产区。考虑到“冬季埋土”的问题,他们很快排除了大部分地区。最终留下的选择只有两个:云南和山东。
云南不需要埋土,但香格里拉的紫外线太强,叶幕管理方式与波尔多完全不同,再加上地势复杂、交通不便的情况,他们便将目光落在了山东蓬莱。
经过多次考察,他们在蓬莱发现了一块名叫“丘山”的地方。这里的微气候更加温暖,年积温超过2000小时,早年修建的梯田具有很不错的排水性,再加上附近的木兰沟村还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农民,最终的选择也就变得豁然开朗了。
如果你问我“丘山”的气候是怎样的,我想借用邵工当天的介绍来回答,相当精辟:“春天干爽多风,夏季炎热多雨,秋天干燥凉爽,冬天温和多雪。”
乍一听,这气候还算不错啊,但对酿酒人来说,雨水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当地年降雨量约600至800毫米,数量不算太多,却几乎全部集中在葡萄生长季,而且,还常常伴有短时强降雨。这意味着每年的雨水对品质的影响都无法预测,也成为影响瓏岱品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。
好在,近几年“丘山”的日照时间从2000小时提升到了2200小时。只要生长季的雨水不要过于集中,成熟度还是有保证的。
04|花岗岩与彩旗的故事
丘山的葡萄园土层普遍较浅,由花岗岩风化形成,混合着石块、粘土和沙土。这样的土地在排水性、养分含量、甚至土层深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,也因此造就了极为复杂的生长环境。再加上梯田天然的海拔落差,同一片葡萄园里常常会出现成熟进度截然不同的葡萄,这更增添了管理的难度。
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,瓏岱团队采用了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方式:他们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各地块的成熟度,再结合田间实地观察,用彩旗将不同成熟阶段的葡萄区分标注出来。等到采收季来临时,工人们只需按照旗帜的颜色,就能精准采摘出最理想的果实。
想象一下,背靠着随风飘扬的彩旗,面朝风平浪静的大海,那种由“科技与匠心”共同造就出的景象,或许正是瓏岱一直寻找的中国葡萄酒精神吧…
05|瓏岱的“酿造哲学”
走进瓏岱的酿造车间,你会发现这里没有想象中的“老钱风”,而是一种井然的秩序感。发酵罐被分为上下两层:上层用于酒精发酵,下层则用于与浸渍相关的工序。采收下来的葡萄会在冷库中休息一夜,第二天去梗入罐,发酵温度被严格控制在24至28℃之间。
我在和酿酒师交流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想和大家分享一下。酿酒团队选择在发酵中后期接种乳酸菌,让酒精发酵和苹果酸乳酸发酵同时进行。在波尔多,这是一种“冒险”的做法,可能会导致部分潜在香气无法完全展开。但瓏岱认为,这样能让酒液在入桶前就达到稳定状态,既节省时间,又能最大程度减少陈年过程的不确定性,也体现出他们在酿酒方面的掌控感与务实主义。
瓏岱在橡木桶的使用上同样谨慎。根据年份,大约60%的酒会进入“乾坤八卦”陈酿室,新桶比例控制在20%至25%。2017是瓏岱的第一个年份,他们曾试验过50%的全新桶,但后来发现橡木掩盖了果味与风土的特征,于是大幅调整了新桶的比例。
至于琥岳,酒庄则选择了更加轻盈的方式。陈酿时间缩减到12个月,橡木桶不超过40%,其中新桶的比例只有15%。在我看来,那是瓏岱更直接也更亲民的一种表达,同样值得关注。
06|瓏岱与木兰沟村的鱼水情
离开酒庄的那天,正好赶上瓏岱的一位员工结婚。热闹的婚礼就在村口,光接送客人的大巴车就来了好几辆。
据说,自从瓏岱落户之后,木兰沟村从过去的“贫困村”,成了十里八乡口中的“香饽饽”。
和一位村民闲聊时,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满足。他笑着说:“我把地租给酒庄,能拿到租金;平时在酒庄上班,有一份工钱;家里还留着苹果园,又是一份收入。三份钱加起来,真心不老少。”
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:“二十年前啊,木兰沟穷得很,谁都不愿意把姑娘嫁来。现在可不一样喽,谁家要是有个木兰沟村的女婿,可长脸了。”
说到这儿,他笑得眼角全是褶子,整张脸都亮了。
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瓏岱带给木兰沟的不只是体面的收入,更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自我认同,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尊严,一种被世界温柔对待后自然而然萌生的友好与自信。
07|尾声:我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
整整一天的考察,我看到了蓬莱的无限可能,也看到了瓏岱团队那种近乎偏执的专注。
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中不断积累、打磨,用法式的优雅去诠释中国的风土。
瓏岱能不能成为代表中国葡萄酒的标杆?我想答案已经变得不再重要。
因为瓏岱真正的意义,不只是造出一瓶Grand Vin,而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葡萄酒的可能性。
它的成功,也许不在今天,但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悄然而至…